抬头不见低头见,处好关系有技巧
不是至亲挚友,每天却抬头不见低头见,对雇主而言,家政服务员就是同一屋檐下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,关系处不好,彼此都难受。为了相处融洽,雇主和保姆都要有些技巧。
江西媳妇朱小姐5年里雇了3个保姆,一家人和保姆从没红过脸。在她看来,生活琐事引起小磕小绊在所难免,给些“小恩小惠”就能渡过难关。每年春节,朱小姐都会给保姆塞红包,“算作给孩子压岁钱,就几百元,讨个吉利。”每到端午、中秋,朱小姐会主动征求保姆意见,如果保姆想回家,基本都批准,还主动送点粽子和月饼做“盘缠”。保姆很受用,东家这么客气,都不好意思请假,回上海时还带些土特产“投桃报李”。
在刚当爸爸的徐先生眼里,“小恩小惠”还不是最重要的,最关键的是处理矛盾的方法。他说,“对保姆不满意,不能当众批评,事后提醒效果更好。而且,家里一个人说就行了,保姆只有一张嘴,若是几个人一起批评她,就有‘欺负人’之嫌。”
对东家,保姆也有一套。江苏淮安的华阿姨说自己从来不随便称呼雇主的姓名,都以“先生”、“小姐”相称。有些年纪轻的夫妻觉得过于“隆重”不让这么称呼,“可我坚持,时间长了,人家也不拒绝了,心里应该还是喜欢的。”华阿姨对此颇有心得。华阿姨告诉我们,她曾经遇到一个东家,周一到周三是婆婆来照料媳妇,周四到周日轮到母亲来照料女儿。两位长辈的“规矩”不同,有时还借着指责月嫂暗中较劲。碰到这种情况,华阿姨也有“对策”:婆婆问起就说是儿子规定的,母亲问起就说是女儿规定的。这一招还挺管用,省了不少口舌之争。
要想相互得到,先要相互给予
不过技巧再好,也难免有摩擦的时候。“跟自己妈妈都还有红脸的时候,何况是东家?”40岁的唐阿姨心直口快,在香港人家里干了3年的住家保姆,“要想长相处,就要相互体谅。有时人家给你一句暖心话,你会觉得比给‘红包’还值!”
唐阿姨带小孩有个原则:情愿让他“饿一口”,不要叫他“撑一口”。但有时,东家就觉得她没把小孩喂饱。一次,孩子妈妈提出要自己来喂饭,她见孩子肯吃,就把一整碗麦片粥全喂下去。结果,孩子吃了不消化,第二天上午拉肚子。孩子病了,妈妈情绪不好,便责备唐阿姨之前怎么不拦住她。无故吃了批评,唐阿姨挺委屈。这时孩子爸爸对她说:“你别生我太太气,她没经验,对孩子又特别紧张,以后还需要跟着你学经验。”一句体己话,唐阿姨的委屈全没了。
保姆小江在一户三代之家里干了5年。孩子妈妈跟她说:“我在家时,是我处理婆媳关系;我上班了,是你帮我处理婆媳关系。你有委屈就跟我说,我能理解。”小江告诉记者,就因为东家对她有这份理解,所以她也“掏心窝”地在这家做事。
上海爱君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夏君说,家政服务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——要想相互得到,先要相互给予。“特别是住家保姆,与雇主长时间、近距离接触,难免有摩擦。这时候,她也需要有心理排解。”打比方说,公司里一个员工心情不好,另一个员工可以分担他的工作;而家政保姆是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,一旦没有处理好情绪,双方矛盾就会升级。因此,保姆与雇主之间相互理解非常重要。
抛开“有色眼镜”,重新认识家政行业
有了技巧,多了理解,雇主和家政服务员一般总能和睦相处。如果双方在观念上能平等相待,那么生活在一起就更和谐。
很多保姆都深有感触,相比有老人的家庭,她们更愿意选择年轻夫妻的家庭。“老人难免有老观念,有时觉得保姆就是佣人。”
一直做涉外家政的徐阿姨告诉记者:“在某些地方,我的待遇比女主人还要优厚。”一次徐阿姨半夜里耳鸣,夫妇俩连夜将她送到医院挂急诊,虽没什么大碍,回来后雇主坚持放了她3天假,一个字都没提医药费的事。德国先生还拍着她的肩膀,用蹩脚的汉语说:“阿姨,你身体好,我们才放心。”家务活多的时候,这对德国夫妇还会让她先吃饭,好去忙家务,然后才轮到他们自己。
专家分析,国外家政服务起步早,相关的产业发展很全面,人们习惯于将它视为一种高端服务业的职业。资料显示在美国有近千所高校设有家政专业,部分高校还培养这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。日本的家政服务更是涉及膳食学、服装学、伦理学等20多门学科,从业人员既是高学历又是高收入人群。
相比之下,国内家政行业才刚刚起步,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,仍以学历和技能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服务需求的增长,家政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在逐渐攀升,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抛开“有色眼镜”,重新看待这个服务业。
公 司:衢州市天天家政服务有限公司
地 址:衢州市区松园东区3幢1单元102室
市区荷花中路63号进去(米兰假日宾馆后面 )
电 话:0570--3081890 3071890 8781890
传 真:0570--8588890
网 址:http://www.3081890.com
邮 箱:E-mail: qz81890@qq.com
在线QQ:415750295 790299357
联系人: 小 宁